第一集:杜元化的七層功夫十三勢(1)
三、進退呈四象:此層半陰半陽,純陰純陽,互為往來,其練是蠆蟲法,其用是伏貼法。
承上一句“上下分兩儀”而論述四象的法式。因為,子曰:“易有太極,是生兩儀”。而有關四象的法式,《太極拳經》中有專段論述,論之如下:
寒往暑來,誰識其端?千古一日,至理迴圈。
上下相隨,不可空談;循序漸進,仔細究研。
人能受苦,終躋渾然!至疾至迅,纏繞迴旋。
離形得似,何非月圓;精煉至極,極小亦圈。
其中“千古一日,至理迴圈”一句,就說明的是“四象”法則的。
何止進退呈四象,凡兩儀中的一切內容,如以暗勁法式匹配,在攻防中皆呈現的是四象的法式。
如果勁形反蓄,陰陽逆從,則一身之中,進中有退,退中有 進,此乃暗勁的法式。其根本來源於《易經》的“陽數始于一,陰數始於四”的道理。即少陽、太陽、少陰、太陰四象動變法則中才見攻防兩儀之事實。
以外形虛實法言之,就是“上下相隨”的四象動變法則,此其一也。如再以“勁形反蓄”法論之:左攻右守,左攻者形出而勁勢返迴旋;右守者形回勁勢 反發出。內氣、外形合觀之,呈現出攻守兩儀動變中見四象的動變法式為根基。右攻左守者亦如是法,凡兩儀攻守法式皆如是法。故名曰:“互為往來”。有關此 法,《拳經-千金秘要歌訣》中有詳細論述,以資對照,錄之如下:
一、問曰:“勢去腳不穩,何也?”
答曰:“在勢去意來”。
勢若去時要猛狠,意旋回時身步穩。
百骸筋骨一齊收,後手便順何須恐。
此勁形反蓄法的實施自有“觸處成圓”的化解攻擊之妙用,又有“方正直進”的攻擊犀利的趣味!此乃是“蜘蛛遊網,荷葉滾珠”的靜以制動之挨著何處何 出發的法式。故曰:其練是蠆蟲法。蠆蟲者,蜈蚣、蚰蜒之類的百足之蟲,如制其一處,而其身體其他部位仍能動變之義。而其所用的是“敷法”,故曰:“為伏貼 法”。這是在接觸點部位採用的“敷法”而說的,即內氣、外形的“內吃外靠、外吃內靠”的方法。因為採用這樣的法式可具有不攖人之力的不干擾對方,致使對手 防不勝防。有關此法歷代前賢多有論述,擇兩段以證之,錄之如下:
又與人練打之時,前手如探子,必要理清,就是敵人一動手時,精神必要為之掀開,令彼自露其空處,然後一轉進身,便處處是空中投石,所謂乘虛而入 好用機是也。《拳經•口傳百法》
打手,是知人功夫。動靜固是知人,仍是問己。自己要安排的好,人一挨我,我不動彼絲毫,趁勢而入,接定彼勁,彼自跌出。如自己有不得力處,便是雙重未化, 要於陰陽開合中求之。所謂“知己知彼,百戰百勝”也!《李亦畬-太極拳走架打手行工要言》
《拳經•口傳百法》與《李亦畬-太極拳走架打手行工要言》 兩論中的“精神為之掀開;人一挨我,我不動彼分毫”的說法,就是對“敷法,伏貼法”的描述。
四、開合是乾坤:此層天地相合,陰陽交合,其練是抽扯法,其用是撐法。
《太極拳經》中說:“虛實開合,即是拳經”。傳統拳法中內氣者,乾天之體,故而健運不息,純粹之精也;外形者,坤地之體,故而鎮靜厚載,順從之 德。內氣、外形,柔外剛中匹配如一的暗勁法式,講的就是“勁形反蓄”的法式,此謂天地相合。如果勁形反蓄的法式再以“開合法式”來論述,就是“形開勁合, 形合勁開”著兩種法式。也就是勁形反蓄的“外吃內靠、內吃外靠”的兩種法式。吃者為抽、為吞、為吸;靠者為撐、為吐、為呼。氣形交互相合為用;彼此剛柔互 用,故曰:為陰陽交合為用。而其修煉、運用,都是內氣、外形各自的“抽扯法配合撐法”而實施的,此法簡曰為:“吃靠法”,或曰:“靠吃法”。
此法在各家拳 譜中多有論述,以資為證,再擇優者之論,錄之如下:
總歸神聚。神聚則一氣鼓鑄,煉氣歸神,氣勢騰挪;精神貫注,開合有致虛實清楚。左虛則右實,右虛則左實。虛,非全然無力,氣勢要有騰挪;實,非 全然占煞,精神要貴貫注。緊要全在胸中、腰間變化,不再外面。力從人借,氣由脊發。胡能氣由脊發?氣向下沉,由兩肩收入脊骨,注於腰間,此氣之由上而下 也,謂之“合”;由腰形於脊骨,布於兩膊,施於手指,此氣之由下而上也,謂之“開”。合便是收,開便是放。能懂開合,便知陰陽。到此地位,功用一日,技精 一日,漸至從心所欲,罔不如意矣! ——摘自《清代李亦畬太極拳譜•五字訣》
胡為真懂(勁)?因視聽無由未得其確也,知瞻眇顧盼之視覺,起落緩急之聽知,閃還撩了之運覺,轉換進退之動知,則為真懂勁!則能接及神明;及神 明,自攸往有由矣!有由者,由於懂勁,自得屈伸動靜之妙;有屈伸動靜之妙,開合升降又有由矣!由屈伸動靜,見入則開,遇出則合;看來則降,就去則升。夫而 後讒為真及神明矣!
——摘自《清代楊氏傳鈔老譜•懂勁先後論》
所引的第一段中論述的是:內氣升者為開,降者為合的法式。
第二段論的是:內氣、外形,匹配合一的外形見入則開為陽,配以內勁的看來則降為陰;外形遇出則合為陰,配以內勁的就去則升為陽的法式。體現的是“陰陽逆從、勁形反蓄”的暗勁法式。